“雷人”是2008年興起的網路語,意思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驚。晴天霹靂的意思,但又與晴天霹靂不同。晴天霹靂多用於驚聞噩耗的時刻,而雷人則用於表達喜劇性的或無奈性的、尷尬性的場合,將個人感受描述為於無聲處聽驚雷的狀態,極度誇張地表達了個人對喜劇、無奈、尷尬場合中行為和語言的感受。
雷人的本義是雲層放電時擊倒某人。其網路語言意義興起於2008年,形容某人的言談或行為讓人感到很震驚,很無奈,或者無語、尷尬、冷、倒等等。
導讀:2010年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大幕已經開啟,數百萬中外遊客慕名前往上海這一國際之都一睹世博風采。上海街頭的英語標識和路牌,將為來參觀世博的外國友人提供資訊。出現在生活中的“雷人英語”雖然有趣,卻也會給不懂中文的外國友人帶來諸多不便。日前,共青團上海市委聯合MSN和必應,在互聯網上發起了“雷人英語街頭大搜索”活動,通過鼓勵廣大用戶走上街頭,搜索並收集“雷人英語”標識或者路牌的照片,在網上發佈並得到地道的翻譯。希望通過每個人的努力,避免“雷人英語”帶來的尷尬,同時也使這種有趣的文化現象在互聯網上得以保存。讓我們一起看看網友搜集的最雷人英語TOP 10吧!
中文原文: 數碼沖印
英文原文: The numerical code flushes India
正確翻譯: Digital Printing
發現地點: 上海虹口區天鎮路
評論: 太“牛”了,逐字翻譯的,最搞笑的是敢把“印”翻成“India”(印度)
中文原文:團市委書記
英文原文:regiment city wei secretary
正確譯文:Secretary of the Municipal Youth League Committee
評論:來個逐詞翻譯吧,團——regiment,市——city,委?委怎麼譯呢?笨蛋,委:w-e-i
中文原文:婦兒工委辦
英文原文:the fu son work wei do
正確譯文:Office of the Working Committee on Children and Women
評論 :天啦,“婦兒工委辦”還能這麼翻譯呀——the fu son work wei do??!!
中文原文:請小心衣服弄花您的口紅
英文原文:Please the careful clothes mishandle flowers you the lipstick
正確譯文:No Lipstick Stains on the Clothes
評論:已經翻譯到“唯美”的境界了。
中文原文:女界
英文原文:Women kingdom
正確譯文:Ladies' Room
評論這個嘛,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很雷啊!
中文原文: 餐廳
英文原文:translate server error
正確譯文:1. Restaurant Dining;2. Dining Hall
評論:還好,不是“404 error”(未找到)
中文原文:男洗手間
英文原文:RESTROOMS-MSN
正確譯文:1. Men's Room 2. Men's Restroom
發現地點:廣州番禺竹溪酒家
評論:難道微軟在這家餐廳有自己專用的廁所?而且還是很多個?夠雷人吧!
中文原文:小心路滑
英文原文:The small idea slidcs
正確譯文:Caution: Slippery Surface
發現地點:北京懷柔聖泉寺
評論:這……這怎一個“雷”字了得!!
4月13日淩晨2時左右,位於上海浦東陸家嘴地區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被“雷到”,頂端發射架發生火災。於是乎不由得想到現今網路用語中大熱的“雷到”、“太雷了”之類的表達。同樣是“雷”,現實生活中和網路用語中的“雷”在英文方面的表達有什麼不同呢?
在生活中,如果要說某樣事物“被雷劈了”,我們用動詞“strike”,表示“a beam (or ray) of light (or heat) fall on an object (or surface)”。
例句:The old tree was struck by lightning. 那棵古樹遭到了雷擊。
那麼網路用語的“雷人”又該怎麼表示呢?
在網路用語中, “雷到”“雷人”是形容某人的言談或行為讓人感到很無語,很無奈,很”冷”的效果,使人產生一種被驚嚇到的狀態。出處據說在江浙一帶,特別是浙江東北部地區,發音“leidao”類似現代詞彙“暈倒”、“無語”等等的意思。 由於打字習慣故而出現“雷到”這一類的詞彙。
可見,網路上“雷到”的含義已經和其原意相差甚遠,如果說某事“很雷人”,我們可以用單詞“shocking”來修飾。由此類推,“我被雷到了”則是“I'm shocked”。
我們來看這句句子:
Don't be shocked when someone describes something they dislike with strong words, such as hate, awful, or terrible. It's just the American way of making a point.
當聽到別人用一些過激的言辭來形容他們不喜歡的東西時,比如:厭惡、噁心、可怕等,不必感到震驚,這只不過是美國人表達個人觀點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大部分市民過分依賴翻譯工具而缺乏足夠的英語知識,還出現了直接將”Translate server error(翻譯伺服器出錯)”作為翻譯結果印在了招牌上。此外,對於“小心碰頭”標識的錯誤翻譯不但隨處可見,其英文字義更是千差萬別,從志願者收集到的例子來看,例如“Carefully meet”、”Carefully hits to the forehead”等錯誤翻譯結果隨處可見,更是被無數網友以娛樂的形式在開心網上進行轉載傳閱。
在盧灣區窗口服務與商業發展指揮部制作的這張《迎世博雙語指南》中,羅列了一些中英日常用語,其中包括“早上好”、“有什麼需要幫助您的嗎?”和“再見”等。可能是考慮到需要使用《指南》的市民英文表達能力有限,《指南》中還人性化地設置了“對不起,我只能講簡單的英語”和“請您稍等!我叫我同事來幫助您!”這樣的對話。
令網友大呼“雷人”的是,在這些中英雙語對話的後面,還採用了以漢字來標注英文發音的方式,比如“晚上好”的中文標注是“古的衣服寧”、“再見”的中文標注是“白白”,而“對不起,我只能講簡單的英語”則被翻譯成冗長的“俺麼搔瑞,挨坎翁累死鼻科額累偷英格歷史。”如此發音,別說英文“不靈光”的老爺爺老奶奶,恐怕連年輕人讀起來都要多反應一會兒。不過,這種“小學生學英語”的方式還是讓不少網友感覺又親切又好笑。
帶著網民們的熱情,東方網記者致電盧灣區窗口服務與商業發展指揮部,希望了解到《指南》“背後的故事”,對方工作人員遲疑很久後遺憾地表示,具體情況他們也不記得了。盡管有些“雷人”,但多數網民還是表示出了對《迎世博雙語指南》的肯定,紛紛稱贊“嗲”、“很牛”,而“俺麼搔瑞”更一時間成為了回帖流行語。
“我覺得沒什麼,這樣最通俗易懂也學的最快,只不過不夠標准罷了,”此網友的觀點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對于我們有一定英文水平的人來說也許很好笑,不過對于那些老一輩,這樣也許是最好的辦法了。”
「古的衣服寧」、「俺麼搔瑞」……令人看得一頭霧水。上海網友大爆上海盧灣區政府為迎接在今年舉行的世界博覽會,竟以漢字來標注英文發音的雙語指南,前者是「晚上好」( Good evening)的注音,後者則是「對不起」( I'm sorry),讓人啼笑皆非。
有網友昨日中午在上海某知名論壇上貼出《盧灣區迎世博雙語指南》(簡稱指南)的照片,《指南》以漢字標注英語發音的方式,羅列了一些中英日常用語,包括「早上好」、「再見」等。此外,《指南》還提供了「對不起,我只能講簡單的英語」的發音標注。
指南已發放 5萬份不少人雖對這種小學生學英語方式感覺親切;但拙劣的發音標注,實在惹笑,例如「對不起,我只能講簡單的英語」( I'm sorry, I can only speak a little English)被繙譯成冗長的「俺麼搔瑞,挨坎翁累死鼻科額累偷英格歷史」。製作《指南》的負責人稱,此舉是普及英語權宜之計,至今已發放了五萬份。對於這份搞笑《指南》,有深圳網友揶揄:「原來你們上海人英語就是這樣學會的啊!」但也有人力撐:「有甚麼奇怪,老外也用他們的注音來標其他語言。」「對於老一輩,也許是最好的辦法了。」上海東方網
上海世博雙語指南中文:「早上好!」英語繙譯(漢語發音標注):“ Good morning!”(古的貓寧)中文:「晚上好!」英語繙譯(漢語發音標注):“ Good evening!”(古的衣服寧)中文:「再見!」“英語繙譯(漢語發音標注): Bye bye!”(白白)中文:「對不起,我只能講簡單的英語。」英語繙譯(漢語發音標注):“ I'm sorry, I can only speak a little English.”(俺麼搔瑞,挨坎翁累死鼻科額累偷英格歷史)
還記得中國餐館菜單上的“四喜丸子”曾被直譯為英文“四個快樂的丸子”嗎?就如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在上海世博會即將進入百日倒計時之際,具有中國特色的“雷人英語”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的有趣話題。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十八日舉行記者會,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常務副主任楊雄在回答中外媒體提問時坦承,目前上海確實在很多地名、標誌翻譯上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政府已組織很多院校和研究所的專家幫助尋找。
楊雄表示不清楚究竟如何定義“雷人”標準,但希望所有英文標誌能夠實現標準化。聯繫歷史,楊雄稱上海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洋涇浜”英語,曾在一段時間非常流行,現在不少人認為“洋涇浜”是很好的文化遺産,豐富了詞彙和語言。
中國貿促會副會長、上海世博會組委會聯絡小組常務副組長王錦珍插言說,來自中文的“很長時間沒見”,即“long time no see”,現在已被普遍接受。
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中國可以隨手拈來的“雷人英語”現象背後其實反映出中西文化日益深化的交流進程。最近,一名市民在上海地鐵車廂內以濃重口音激情普及多國外語的視頻在中國網絡迅速走紅。為提升普通民衆英文水平,中國政府在奧運與世博之前都印製了大量以漢字注音的英文速成書籍,民間亦掀起學習英文熱潮,現在不少中國人已不再使用WC或Toilet指代廁所,轉而代之以更為文雅的washroom或restroom。
隨着中國國力的增強與影響力的日益增大,這些年來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亦愈來愈多。當一頭霧水的你終於弄明白“dolphin long can Jim shall by too low”的含義後,是否會忍俊不禁,由衷驚嘆老外們的注音智慧——“大灰狼看見小白兔了”。
“祖廟的英文譯名有6個、西樵山景區內‘五講、四美、三熱愛’被譯成了‘四個美人、三個情人’、千燈湖上僅能容納4人的遊艇譯成英文後卻變成了6人……佛山部分風景區“雷人”翻譯” 針對佛山部分風景區讓人啼笑皆非的“雷人”翻譯錯誤,佛科院英文系的老師吳勇用了一年時間建立了一個專題研究項目,並已形成報告提交給佛山市旅遊部門。
目前這些不規範的英文仍存在佛山各大景點和景區週邊的道路、公交站牌以及旅遊地圖上,讓到佛山旅遊的“老外”看得一頭霧水,眼看亞運即將到來,更多的外國友人會到佛山來觀看比賽或者遊玩,不少市民呼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佛山,景點的不正確英文翻譯應該儘早改過來。
祖廟外的公車站站牌上的英語拼寫錯誤。
調查:
大多數景點翻譯極不規範
佛科院英文系老師吳勇這份題為《關於規範景區用語翻譯的跨文化語用學思考——以佛山為例》的調查以“佛山新八景”為主,同時包括順德寶林寺、千燈湖、佛山梁園、蟲雷崗公園、中山公園、南海影視城、亞洲藝術公園,共調查了15個景區。
“目前佛山所有的景點都有雙語標識,但使用雙語的標識分佈不均,大多數集中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景點,例如祖廟,共有176例景區雙語使用標識,但一些自然風景區如陳村花卉世界,偌大的地方只有37例雙語標識,情況最不理想的是休閒娛樂景區類,例如中山公園、亞藝公園等,少的僅有5例,多的也不超過16例。”吳勇表示。
據介紹,儘管大多數景區已經有雙語標識,但翻譯卻極不規範,最常見的是拼寫錯誤特別多,翻譯譯名不統一,而一些以中文拼音代替英語,甚至英漢不對照、文不對題的翻譯讓老外看了費解。
亞藝公園外的公車牌拼寫錯誤。
症狀:譯名不統一
西樵山竟成“小土堆” “由於譯名不統一,佛山一個景區用英文來表達分別會有數個名字。”吳勇以西樵山為例,“西樵山”有2個譯名,分別是:‘XI QIAO HILL和XI QIAO MOUNTAIN’,漢語不管山大、山小都統稱為“山”,而英語則有“hill(小山、土堆)”、“mountain(高山、大山)”、“peak(山峰、山顛)”等詞。西樵山面積14平方公里,海拔346米,同全國大山相比是顯得矮些,而就地勢平坦的珠江三角洲來說也算是一座大山,故該用“mountain”。同時,譯名不統一往往導致費解甚至誤解,以為有兩座“西樵山”。
經調查,佛山其他景點名一般都有2個或多個譯名,而“佛山祖廟”的譯名竟有6個。吳勇老師表示,“佛山祖廟”的眾多譯法表明景區地名翻譯顯得太隨意,給人眼花繚亂之感。
4人的遊艇翻譯成英文變成了可容納6人。
症狀:直接翻譯成英文
“四個美人、三個情人” 一些景區忽視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等方面的差異出現中英文不符、譯名不統一、字字對應等諸多翻譯失誤,例如西樵山一標識牌上寫著“大力提倡‘五講、四美、三熱愛’: We advocate ‘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四個美人)and Three Loves(三個情人)’.”
話說某日鄧小平同志接受美國記者的採訪,臨採訪前,翻譯卻突然生急病,送到醫院去了。沒了翻譯,這怎麼辦呢?鄧一咬牙,上就上,憑我高超的中文水準,好好震那美國記者一把!
採訪開始了。美國記者想考考鄧對美國的瞭解,於是問道:“Do you know who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S?(您知道美國首位總統是誰嗎?)”
鄧一思索,大概是問他的姓了,於是答道:“我姓鄧。”
記者一聽,呵,果然厲害,居然知道Washington。了不得,了不得。於是滿面笑容問道“What do you do in your free time?(您沒事的時候喜歡做些什麼?)”
鄧一琢磨,這下應該是問名字了,便答道:“小平。”
美國記者大驚:這人英語水準不容小覷啊,居然還知道shopping。這下該挑個難點的問題了,於是問道:“Who do you think will be the leader of Taiwan in the future?(您認為臺灣地區未來的領袖會是誰?)”一邊問,一邊提起茶壺,給鄧倒了杯茶。
鄧看他倒茶,估計是問自己喝不喝,於是微笑道:“隨便。”
美國記者大驚:?!太厲害了,連具體名字都說得出來!頓時肅然起敬,小心翼翼地問道:“So can you predict something huge that will occur in China within the next twenty years?(您可以再預言未來20年內會在中國發生的一件大事嗎?)”
鄧不耐煩了,這問來問去都問的什麼呀?自己聽不懂,也懶得回答了,於是一揮手,冷冷地道:“啥事(SARS)!”
雷人的“中式英語”廣告和招牌
Wild Likely 凶猛,不可接近
好恐怖的糖
你在我的“火熱”之底
誰發明的這產品,太不厚道了
可憐的裡帝歐餐廳不知道,它的名字在法語中是“笨蛋”的意思……
看到這包黑木耳,猶太人哭了。
驚!居然有個“種族主義園”?
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是“你和我一起做森林的保鏢”?
不行,為什麼你一個人可以脫,別人卻不許脫?
錯了一個詞,餐館變茅坑。
這……
有詩意!
太直白了,老外也受不了!
什麼high?
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線上翻譯器是不可信的!
上樓梯與鬍子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關係?
沒有糖吃,我 be 超級傷心!
不要招惹6個男人!
一個字母之差,新疆香梨慘變新疆香屁股!
Oh!我被這個廣告嚇到了!OK!
暴力菜!
中式英語
被尊為現代日本“國父”的福澤諭吉,於1862年在倫敦遇到了一個中國人,我們的這位先輩問福澤,你們現在日本有多少懂英文的,福澤諭吉說,我們能教英文的大概就有500多人,福澤反過來就問,你們中國現在有多少人,他說恐怕只有十幾個人,具體數字我記不準確了,福澤諭吉於是感慨道,完了,清國完了。
1970年12月18日淩晨,毛澤東身著睡衣,在中南海住處與美國記者斯諾海闊天空的談話持續了整整5個小時。
吃飯的時候,斯諾用中文祝酒:“毛主席萬歲!”毛澤東則用英語回應:“Long live Snow(斯諾萬歲)!” 1973年7月10日下午,河南省初二學生張玉勤在英語考試時交了白卷,並在試卷上寫下打油詩一首:“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學ABC,也當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老師按照常規批評了她,而這位同學也因為一時想不通,憤而自殺了,造成了轟動一時的馬振扶事件。
2000年,德國人Oliver Radtke在上海坐計程車時看見了車裡一條有趣的提示語:“別忘了帶上你的傢伙(Don’t for-get to carry your thing)。他自2005年起開始撰寫一個專門收集中式英語的博客,兩年後又出了一本書《中式英語:意猶未盡》。這本書目前已經賣了5萬多本,最近還剛剛出版了續集。32歲的Radtke經常留意街上的公告牌、菜單和商店招牌上的英文翻譯,他說:“中式英語絕不僅僅是英文能力不足或用語不正確造成的,很多標語的翻譯實際都帶有某些中文的概念。這些概念豐富了英語,給英語帶來了一些中國的風味甚至是中國的思維方式。” 2009年,網友tyy在家裡觀看美劇《越獄》,居然聽到“Longtime no see”(很久不見)。
——辛苦學了很多的英語,最後80%都交還給老師,反而是“中式英語”,在近10年來得到推廣並普及。事實上,很多人英語都不純正,但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又不得不接觸、使用英語,因而為“中式英語”提供了廣泛的生存空間。很多網友也反映出,語言就是用來交流的,只要能被認可,起到溝通的目的就體現了語言的功用性和可存在的價值。先看看那些“天雷滾滾”的中式英語吧—— Chinglish如何被創造出來?
中山大學外語學院夏紀梅教授指出,中國式英語應該分為兩種來看待。一種是Chinese English,一種是China English。其中Chinese English就是Chinglish,是用中式的語法和英式的詞彙組合成的,屬於語言不規範使用。China English指的則是中國特有的東西,是允許存在的。除了“知識經濟”等新詞彙,還有比如“餃子、功夫、氣功、陰陽”,都用音譯進入了英文詞典。早期北美移民以廣東人為主,像粵語的“白菜、鍋、垃圾(勒色)”等詞都以粵語的發音進入了英文詞典。
Chinglish(中式英語)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主要原因是:
1.We don" t care:只要看上去是外語,就顯得與時俱進,不管它是什麼意思,也不管準確不準確。
2.We don’t know any better:我們單位就是“小王”英語最好,不讓他翻譯讓誰翻譯?反正他翻譯出來的東西水準最高,再說領導也看不懂。
3.We want to do ourselves:我們不會英語,我們還沒有字典嗎?我們的老祖宗長城都可以建起來,還能被個把外國字難倒嗎?讓老外來幫忙,我們丟不起那人。
4.The might of online translation tools:網上翻譯軟體的傑作。如上海地鐵內“先上後下、文明乘車”的翻譯“After first under on, do riding with civility”,還有“如遇緊急情況請速撥打1234567”譯為“Meeting critical situation asks velocity to poke striking ……”就有明顯的網路機器翻譯痕跡。
有可能成為“世界語”?
雖然夏教授認為Chinglish是一種錯誤的表達,但上世紀30年代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已經進入英語的標準片語。而今天中國2.5億的英語學習者,正在讓國際英語經歷前所未有的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有網友於是說,“說不定有一天,美國人也會說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了呢”。
對尋找和拍攝中式英語標牌樂此不疲的外國人大有人在。創建了中式英語博客www.chinglish.de,上傳大量中式英語圖示的德國人Oliver Radtke就是一個。他有一個著名的關於“小弟弟”的故事。說的是他一次來到中國,在上海的計程車上發現一句提示“請帶好隨身物品”,下面一行的英文“Don’t forget to carry your thing”卻一下子把他逗樂了,因為這句話在英語語言文化中表達的意思是,提醒男性乘客“別忘帶走你的"小弟弟"”。在中國人看來無足輕重的thing後面少了一個s,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從現有的人口分佈和語言使用範圍看,將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結合起來也許是真正的“世界語”的最佳組合。外國人學漢語存在的最大障礙就是辨識理解漢字,但是“Chinglish”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正像《WIRED》雜誌一篇名為《我不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How English Is Evolving Into a Language We May Not Even Understand)》一文中提到:說不定這是一種更有效地球語言,說不定他是英語進化的下一個版本or階段。作者Michael Erard認為Chinglish雖然屬於一種不正宗的英語(甚至不能稱作英語)但它卻非常有趣,它使用了漢語的語法+英語的單詞,把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種特殊語言。如果“Chinglish”能廣泛使用(隨著OG越來越普及),那麼它就可以看作一種新的英語方言(English dialects)。
早就被製造出來世界語到現在也沒真正通行世界,也許將來有一天“Chinglish”反而替代了現在世界語的位置,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語”,誰知道呢!
總部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obal Language Monitor,簡寫GLM)在發表2008年度全球電視英語詞彙分析報告,公佈了2008年十大電視詞彙(Top Telewords of the 2008 season),Beijing成為2008年全球電視一熱門詞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GLM對Chinglish(中式英語)特別關注,認為“中式英語”的出現豐富了英語的詞彙。根據GLM在2005年的統計,當年英語詞彙增加了20000個,其中20%與“中式英語”有關。在中式英語中,GLM最推崇的是以下5個:
(1)Deformed man toilet (殘疾人廁所,應為handicapped restroom) (2)Airline Pulp (航空餐,food served aboard airlines) (3)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 (小心路滑,slippery when wet) (4)If you are stolen, call the police(如果你被偷時,喊員警)
(5)Do not climb the rocketry (不要翻越石牆,rock wall) 2007年2月9日,英國各地被大雪覆蓋,《泰晤士報》在當天頭版報頭的下方,用醒目的紅色方框刊出“Will it雪or雨today?”,讓英國讀者猜到底哪個漢字才是“雪”,內頁的長篇文章則講述了漢字是如何從古老的象形圖案演變成現代的漢字的,還讓讀者將“日、明、旦、從、田、門”等漢字與對應的英文單詞聯繫起來。
在《泰晤士報》網站提供的一段音訊中,《泰晤士報》主編羅伯特·湯姆遜還用中文說了毛主席的名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來鼓勵人們學習漢語。
中國語言的影響正在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一大批地道的中國話變成了英語新詞彙。廣東話的“飲茶”被直譯為drink tea,《四書》被稱為Four Books,“和平崛起”成了peaceful rising。
不久前,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佈報告稱,在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正強烈衝擊著英語,大量的中文詞彙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彙最主要的來源。
事實上,漢語的影響力不只是局限在全球的漢語熱,同時,它正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中文詞彙成為英語新詞彙的主要來源。前不久,位於美國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發佈報告稱,英語正在經歷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變革,究其原因是受到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式英語的強烈衝擊,不斷地創造新詞彙,使英語成為世界混合語。
“全球語言監督”主席帕亞克表示:“令人驚訝的是,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它現在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 根據“全球語言監督”的統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這些新詞和片語,不用向母語為英語的人士特別解釋都能被理解。
對於大量中國式英語詞彙進入英語的現象,暨南大學英語系教授衛景宜持寬容態度。她說,一些中國式英語在表達中國特有事物或現象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由於中英文化的差異,在用英語表示中國社會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與現象時,經常發現空詞項。面對這些情況,人們通常通過音譯、借譯等手段,使中文詞彙進入英語的交際中。《紅樓夢》等一批成功的英文譯作說明,中國英語若應用得當,它能更忠實地反映原文。
在衛景宜看來,海外華裔作家在推動中文影響英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湯亭亭、譚恩美到朱路易,這些作家使用英語寫作,大都描寫中國文化或當代中國,中文的思維與表達方式必然體現在英語文本中。他們讓西方人見識了中國思維方式的魅力,其作品獲得過西方最高獎項。以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湯亭亭為例,她把花木蘭的故事傳遍了英語世界,她經常強調她的一語言是漢語;在她的英文小說裡,她總是實驗性地加入漢語,使她的英語更加完美。
網站票選爆笑“中式英語”
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怎麼是你,怎麼老是你?
You have seed. 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Brothers!Together up! 你有種,我要給你點顏色瞧瞧,兄弟們,一起上!
Dragon born dragon, chicken born chicken, mouse’s son can make hole!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Chickens That Did Not Have Sexual Experience 童子雞
Four Glad Meatballs 直譯:四個開心的肉球,被用為:四喜丸子. Wash after relief 用過請沖水,解釋:中國的廁所光沖(flush)不行,居然還要“洗”(wash)!
You ask me,me ask who?
你問我,我問誰?
Heart flower angry open. 心花怒放
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 peng peng, one car died! 關於一場車禍的描述
Horse horse tiger tiger. 馬馬虎虎
Goodgood study,day day up.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No three no four. 不三不四
Know is know, no know is no know.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If you want money, I have no; if you want life, I have one! 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watch sister 表妹
Wind Flower Snow Moon 風花雪月
The Super B 雲南某醫院的B超室門牌
fire big 火大
Go past, no mistake past.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Asfarasyou go to die. 有多遠,死多遠。
We two who and who? 咱倆誰跟誰?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